Google

1.4kviews

随着大家对互联网依赖越来越高,大家对互联网账号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关注,如何确保互联网安全呢?一个最主要都就是账号安全,那么对于账号安全其中一个比较流行且方便的帮助提高安全性的方法就是二次认证,也许有人不知道什么是二次认证,这里解释一下:当你在登录一个应用的时候,你除了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之外,你还需要输入一个一次性的认证,这就是二次认证的,通常来说二次认证会是自己手机上的时间序列,次数序列生成器生成的密钥,或者手机短信认证码,这种密钥或者认证码极大的增加了账号的安全性,因为黑客通常无法偷到你的手机。那么在密钥生成器里谷歌Authenticator是非常有名的,而且也是用的最广泛的,因为是谷歌发布的,天生自带信任光环,又比较简单易用,所以说大家在国外应该都很熟悉,国内要科学上网,用到的机会也很大,最近我就出现了一个挠头的问题,因为它的流行,慢慢的在谷歌Authenticator上加了很多账号,但现在我想把所有的账号迁移到另外一台设备上,我居然找不到方法,当然,如果你只是想迁移Google自己的账号肯定很简单,或者是你把所有的账号重新在新手机上再注册一遍也很简单,但那太费时间了,而且你并不想在老设备上取消这些账号,这就要找其他办法了,碰到这事搜索google是必须的,来看看有什么方案吧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20年06月5号

Google Drive应该算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免费账号给的空间并不大,商业用户的空间可以扩展,毕竟花钱了吗,由于被墙,所以很少用它来存储大型的文件,也就从来没有考虑过文件的同步的事情,不过因为公司在用谷歌的全家桶,所以对于Google自家的对GDrive的同步的工具也还算有耳闻,免费的有Backup and sync, 商业版的用户有GDrive file stream, 也都算差强人意吧。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20年03月9号
  • 1
2.5kviews

公司一直在用谷歌的G Suite作为主要的沟通和协作平台,所以这几年一直把Gmail作为主力的邮件和沟通平台在使用,对于Google给Gmail的很多Lab功能还是很感兴趣的,其中有一个叫做“Quote Selected Text”,当时也没注意这个功能是啥意思,enable了之后在使用过程中突然发现了这个,然后就觉得很好用,具体就是如果你想在你的回复邮件的正文里引用给你邮件的一些内容,你可以选择highlight这些内容之后,点击“Reply”,然后在回复的邮件的窗口里,这些内容自动被引用,非常的方便,一直用这个功能大概几年了,突然前段时间发现这样做的时候没有引用了,觉得非常的不方便,然后去搜索谷歌,才发现谷歌给把几个lab功能包括这个下线了!!!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17年08月22号
  • 1
644views

Google事件大家已经讨论了很多,每一方都从自己的侧面就所了解的信息进行过滤和总结,然后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进行宣传,而真正了解的比较全面的人反而大多数保持沉默,主要是觉得水比较混,也比较深,涉及到国家民族的高度,乱说话是很危险的,哈哈。。其实冲突的缘由一定来自利益,而利益的升华则是意识形态,所以这次冲突也只是中美博弈的一个小插曲吧,只是把世界排名第一的Google搅入进来更加引人注目而已。。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10年03月4号
578views

Google的产品保密信息貌似不如苹果啊,这款产品很早之前就听到风声,更在两三个月前连真机的照片都被放出来,虽然那个时候不知道是真还是假的,但现在看,是真的,不过google倒是没有在手机研发这块跳票,不仅仅是自己掌握着手机OS的生杀大权,而且本身代工的HTC技术实力深厚也是个原因,这点苹果,魅族之流的可是要好好学习,话不多说,来看看这款大家瞩目的能给Android手机带来标准和革命的手机吧。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10年01月5号
602views

从早先的摩托罗拉开发的专用的Linux版本,到后来的Google的Android和Intel的Moblin 2.1,大家从像塞班和Palm OS这样的专有系统开始转入以流行的桌面操作系统改装成Mobile级别和上网本级别的OS的方式,这种方式无疑是受到的MS Windows的影响,记得当年MS刚准备推出Windows Mobile的时候,很多人冷嘲热讽说什么以Windows豪华的图形界面移植到智能手机里只是一个痴人说梦的妄想,而时间仅仅过了十年不到,MS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高瞻远瞩和对这个想法实施所展现的强大的执行力量。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09年09月23号
625views

每当一个企业变得巨大的时候,大家就开始担心其垄断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当企业变得巨大而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的份额之后再想保持高速发展就成了一种不可能,而只能在其他方面进行拓展,而拓展必将依据主体业务的巨大的市场份额,资金,能量,渠道等,而这种依赖,只要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事实的垄断,纵观当年美国政府全胜的AT&T垄断案、缠绵不止政府一无所获的IBM垄断案还是最近惊动欧美的微软和Intel垄断案,每个被调查的主角都是独霸一方的巨型企业,而Google,以其不差于上面几任的规模,慢慢的走入了大家反垄断的视线。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09年07月23号
562views

随手找了篇新闻,想让这两个工具比较一下。。大家可以看看结果。。个人感觉还是Yahoo的稍微人性化一些,优化的也好点,呵呵。。

原文: 来自Theage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06年08月1号
495views

早上打开Gmail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个提示说什么新服务的Orkut账户可以连接到Gmail账户上,觉得很好奇,就试验着Login了一下,可是说没有Orkut的账户不可以之类的,哦。。说了可以邀请,那就上CCF看看吧,一看,果真有一关于Orkut的超长申请贴,就发了个申请,不到两个小时,就有个兄弟回应,申请了一下,然后跑回原来的申请贴答谢,跑去一看,才发现很多人很久以前就申请这个服务了。。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06年02月22号
515views

前段时间看网上品论Google.cn的发表很热烈,在精品也看到类似的评论,当时就发了一个帖子,说从经营者的角度来看遵守本地法规是正确,大家不要让商业和技术活动参与到政治里来,还有一个就是,要如果真的改正的话,应该去促使政府修改法律而不是鼓励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去违背这个法律,因为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有法不依然后就是天下大乱。。。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06年02月12号
567views

昨天早上正在上班,突然一个MSN加入好友的申请跳了出来,看了看ID,中国人,心里想:“估计又是要CCF注册帐户的吧”,没想这哥们上来用很崇拜的语句叫了声老大之后说:他怎么没办法用Google Base啊,无法Login。 Google Base ??我不知道啊,为了表示自己知道,我就说你用什么地址啊,小子给我送来URL,我趁这个时候赶快Google了一下,才知道,然后告诉他,我现在也进不去,等等吧。。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05年10月30号
609views

最近在精品的论坛看着这么一个工具,是坛子里的一个高手自己开发的,肯定是玩windows Shell玩出心得了,自己一激动就写了一个,刚开始发布吧,所以也许毛病很多,而特色也不够全,但真是很好用,这里推荐给大家,有什么技术问题,可以留言,如果有CCF的帐户的,也可以去坛子里去问。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05年10月23号
669views

无意中前几天发现一个Blog上有人大谈Goggle Talk,跑上去它的服务页面一看,没找到,郁闷之下就搜索了一下,马上出来了,估计是Beta吧,所以还不怎么想公开,不过很多人已经开始尝试了。大家可以从这里看到它的Download链接和介绍.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05年09月6号
596views

在别的网站看到某些Google的公益广告已经有一段时间,当时也猜google是在搞广告推广项目,但当时没有注意,后来看别人推荐一个新的Google软件google Earth, 装了一下,觉得很不错,但推荐给daxuen的时候她问我要download的地址,我去找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这个Google广告的链接,一时好奇就跑了过去。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05年07月13号
632views

很喜欢Google这个公司的风格,Search Engine可能是公司为众人所知的亮点,公司自从上市之后,一系列的产品的发布都觉得非常对我的胃口,不按常理出牌,不仅是技术实践的先驱,而且是某些经营理念的先驱,经营手法非常大气,1G的Gmail让众多公共Email的服务商全体吐血,呵呵。这里我就先介绍两个我才发现的小服务吧。。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05年04月4号
629views

今天看了看Dark的关于Gmail POP3的Blog,觉得有几点讨论的很热烈且很有争论,一个就是为什么Gmail要提供POP3给用户,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丢失了所谓的广告,但现在还实在看不出来Gmail的广告效应,而且作为BETA测试推出来的时候,搜索Email关键词而显示广告的功能被广为指责,所以也许现在POP3是一个折衷吧。 (更多…)

相关的文章

More
  • 2004年11月18号